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教育中的“相对论” | 日课
今日叙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这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论著,决定着百余年文明的演进。
教育、教学中也有“相对论”。对爱因斯坦的论著,我们也许难以摆脱“看过还不能看懂”的沮丧,不过幸好,跨越时空,我们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授权,得以在熟悉的领域中来谈一谈“相对论”。
无处不在的“相对论”
文 / 何捷,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教师
让一个文科男来谈爱因斯坦,谈物理,谈天体,谈数学,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自取其辱。
幸好,跨越时空,我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授权。他说: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一样聪明——也都一样愚蠢。他担心我们无法理解,这样解释相对论:“把你的手放在滚热的炉子上一分钟,感觉起来像一小时。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整整一小时,感觉起来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
没有什么比“看过还不能看懂”更剥夺自尊的了。所幸,这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论著,决定着百余年文明的演进。然而看看世界名人的智商排行版,爱因斯坦仅倒数第三。于是,我们聊表安慰,带着一丝一毫的自满、自足、自信,坦荡地在我们所熟悉的领域中,狭隘地非议着“相对论”。
作文教学中的“相对论”,十分诱人
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案例,很有“相对论”的味道,题目叫《神奇的“2分钟”》。课上,先让孩子静坐2分钟,那样的120个秒针摆动的点滴震颤,微弱的滴答滴答声也能敲打心房,让人感觉度日如年,小孩在一片茫然中静坐,互相张望,不知所措,熬过长长的“瞬间”。接下来,老师让孩子用2分钟随意的交往,娱乐,欢笑中,2分钟如同被黑洞吸走一样。有的才进入话题,时间就已经截止,有的刚想要开始游戏,摆好架势就要终止。前后2分钟的“相对论”,让同一节课的不同“2分钟”变得极为耐人寻味。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体会。他们会发现:即便你什么都不做,时间都不是静止的,你的生命都不是静态的。所以,你的思想要跑在时间的前头,要跑在身体的前头,用思维与意念主导人生,才可以真正做到“跨越时空”。
“教”与“学”的关系中也有“相对论”,重在平衡
课程改革以来,“教”与“学”好像一对冤家,总是聚头,总在较劲。曾经一段时间非常强调“教”,主张以教为主,强调教师主导,提出教师是主体,教要能够引领课堂,带领儿童去学的观点。又一段时间,我们强调“学”为主体,强调以学为主,强调让学、助学、提出“学本”课堂的口号。想想看,下一段,我们会如何反反复复,起起落落呢?一线老师很无奈,跟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浪潮,上串下跳,翻腾捣鼓,刚刚知道“教”要有勇气,马上又转入“话不敢说”的囧迫;刚刚主张课堂要生动活泼,立刻又进入“静悄悄的革命”。“教”与“学”真正在“相对立”。
其实,千百年来,“教”与“学”从来就是“相对论”这一天平的两端。教学的“相对论”就是四个字予以平衡——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在过程中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相长,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教”相对于“学”要引领学,伴随学,促进学;“学”相对于“教”,有有利于教,诱发教,提升教,激活教。
打破教学的平衡是退步的表现。如今,“学”居然开始排斥“教”,抵制“教”。有“教”介入的“学”,即便有结果也变得不纯粹,不应该,成为口诛笔伐的“牵引”。我们疯狂地摒弃“讲授”,甚至不让教师“讲出结论”,美其名曰“让学”。我们心里都清楚,哪有那么多时间让小孩探索一个个的“旧经验”?即便这些对于儿童而言是“新知识”,骨子里,我们正在探索的就是课程设置中儿童应知应会的知识阶梯中的一层而已。这一层,迈得艰难,是为了锻炼能力么?很难说。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忽视课堂教学实质,却是铁铮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从来不曾到过全新的境地,只是在让自己的已知复活而已。课堂教学,就是课程化的简快学习,要有喝“三合一”咖啡的享受,才会有将来的从咖啡豆到“研磨与冲泡”的高层次享受。我们是不是把“未来的学习”嫁接到现在?我们是不是把“自由状态中的学习”驾临于课堂?我们有没有搞清楚自己是在“教学”还是让儿童自己“去学”。“相对论”,邀请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教学相长的胜景。
有时过于泛滥,几乎成了流行的口头禅。那个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相对论”中作为“比较对象”且永远占据优势的“乙方”。教育中多了对立的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自家宝贝心中难以释怀的“假想敌”。父母亲如同预言大师,手握洞悉未来的水晶魔球,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这让小孩很受伤。
其实 ,把教育的“相对论”理解为“相对立”的言论,是会让爱因斯坦也愤怒的。相对而言,真正的教育不是盯着眼前的,你可以着眼当下,更要展望未来;相对于儿童,要论的不是现在,而是看到他们的发展,发现他们的潜能,相信他们有美好的未来;相对于现在做的每一次的补习,也许在未来是一无是处的;相对现在看中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在未来是无人问津的,相对你现在获得的每一份荣誉,奖励,在未来甚至是毫无价值的。而你,忽略的诸如身体的健康,心态的坦然,胸怀的宽广,与人的交往的愿望,生活的自理能力等,才是真正相对未来而言更重要的,起到决定作用的。
在这个方面,爱因斯坦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启发。要知道,他的第一份工作也仅仅是个专利技术局的普通员工,甚至为了申请一个大学的教职,而屡次受挫。而这些,相对于这个天才,相对于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是多么具有教育启迪意义。
如今,青年教师喜欢追星,喜欢攀比,喜欢在职称评定的时候与对方死磕到底。要知道,“相对”这些眼前的浮云而言,相对于追求虚化的名利,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因为你的骨子里有一种相对而言无法磨灭的高贵。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经历累积成感受,感受升华为感悟,这终将影响和决定着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我为例吧,从小在福建日报的大院长大,周围都是读书人:编辑、记者、画家、文艺工作者,就连传达室的大叔也是个真正的“读者”,阅报无数。这个环境就决定了我泡在书中长大。小时候父母亲忙,我的生活,学习靠自觉;上了师范,家就在五公里路程内却住校三年,因为回家也一样,住校还能省下路程时间读些书,练些字画,三年生活靠自己;工作当年父亲去世,母亲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中,我迎接新的工作,还是一个人踏上征途,任何困难靠自己解决。这些经历让我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隐忍探索,不懈钻研”的人格特质,也确保我在作文教学领域内,一头扎下去,二十年不动摇的探索毅力,哪管期间别处风景也曾美好……
原先,我所在的学校能人众多,是福建省内屈指可数的名校。但这也决定了我必须依靠自己闯出去,而且就这样么一条路,不仰仗天照应,不祈求地显灵,更不能循着所谓的人脉、背景、祖宗的荫罩。当你排除一切妄想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棒,因为你开发出最具价值的潜力——信自己,靠自己,我能行。
坚持每日阅读,每日写作,每日和儿童在一起,不间断担任班主任,病事假零记录……这样的苦修,形成了我坚强的内心,也推动我“习惯第一,养成为上”的教育理念,也让一个活脱脱的“我”,成为身边儿童的榜样,影响他们成长。在儿童心里,眼里,我就是作文,我就是语文;在我眼里,儿童就是写作主体,儿童发展就是教育目标。靠自己,你才能将自己融入其中。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自己的教育实践之路必将影响,决定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实作风格。实作,是发自内心,诚心诚意,真刀真枪地实践,为自己做,做给自己看。于永正老师说:教育有两张名片,一是影响,二是鼓励。让我们做自己,让“影响”成为自己最强大的教育力。相对其他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努力更可靠了。
“教育日课”
征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作者 | 何捷
责编 | 赵方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